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_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讲解视频
2021-03-1509:26:38 来源: 作者:renlijuan

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讲解视频

中国现代文学史(00537)精讲班视频课程
课程介绍:

本视频提供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视频讲解,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大纲视频讲解等相关内容,想学习整套视频的请咨询客服了解详细情况。课程内容包括考试题型解读,考试重点难点分析介绍,各章节知识内容精讲,典型例题分析讲解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,考生能迅速把握各章节重难点,了解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,轻松通过考试。

中国现代文学史自考重点

一、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

(1)五四新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

辛亥革命不彻底,未从根本上完成民主革命任务;社会思想领域为配合袁世凯称帝掀起复古逆流;一次世界大战爆发;中国民族工业的崛起;

(2)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

反对旧思想、旧道德、提倡新思想、新道德;

反对文言、提倡白话;反对旧文学、提倡新文学。

两大口号:民主(Democratic)与科学(Science)

(3)五四新文化运动在其酝酿过程中,派生了五四文学革命,它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,并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开端。

(4)五四文学革命发起与开展情况:

主要发起者:陈独秀(1879-1942)、胡适(1891-1962)、李大钊(1889-1927)、钱玄同、 刘半农、周作人等

主要阵地:《新青年》(初名《青年杂志》)新青年》编委会成员:陈独秀、李大钊、鲁迅、钱玄同、刘半农、沈尹默、高一涵、胡适等

《新青年》:

《新青年》: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阵地,1915年在上海创刊,由陈独秀主编,提出了“民主”与“科学”的口号。《新青年》反对旧道德、提倡新道德;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、个性解放思想和社会进化论。从而掀起了五四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。

发表于《新青年》文学革命重要文献:

(1)1916年10月《新青年》二卷二期(通信栏)胡适率 先提出“文学革命需从八事入手”;

(2)1917年1月《新青年》二卷5期,胡适发表《文学改良刍议》,将“八事”概括为“八不主义”,提出“文言统一”的主张,打出白话文和施、曹、吴现实主义作品是中国文学之正宗,正式揭开文学革命序幕;

(3)1917年2 月《新青年》二卷六期《文学革命论》,陈独秀正式提出文学革命的“三大主义”:“推倒阿谀的、雕琢的贵族文学,建设平易的、抒情的国民文学;推倒陈腐的、铺张的古典文学,建设新鲜的、立诚的写实文学;推倒迂晦的、艰涩的山林文学,建设明了的、通俗的社会文学。”

(4)1918年12月《新青年》五卷六期,周作人发表《人的文学》,提倡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文学,对胡、陈的文学革命理论具体化和深刻化;

(5)1919年1月《每周评论》第五号,周作人发表《平民文学》,提出人的文学应该以广大平民为主要描写对象;

(6)1919年《新青年》六卷五号为“马克思主义专号”,由李大钊主编,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:唯物史观、政治经济学、科学社会主义。

二、外来文艺思潮的影响

理论及文学译著:

严复译赫胥黎《天演论》;严复译史妥夫人《黑奴吁天录》、《一磅肉》(莎剧); 林纾译小仲马《茶花女遗事》;鲁迅、周作人译《域外小说集》……

外国文艺思潮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:

(1)引起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;

(2)对创作方法的明确意识和自觉运用;

(3)文学题材和主体方面的新突破;

(4)促进了文学题材的创新和创立;

(5)极大地丰富了和提高了艺术描写手段。



上学吧视频超市:https://xet.shangxueba.com/

扫码下载自考题库APP

扫码下载自考题库APP自考题库APP您的考前提分神器

上学吧题库微信小程序 免下载,即可体验题库在线练习

温馨提示:因考试政策、内容不断变化与调整,上学吧提供的以上信息仅供参考,如有异议,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内容为准。